2023年1月20日大寒节气。

“不治已病,治未病”是几千年前《黄帝内经》的核心理论,养生康复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,越来越被老百姓认可。全国政协委员、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、首都名中医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中医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董瑞精通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温病条辨》等中医经典,临床一线近四十年,深刻体会到“二十四节气”与“十二时辰”的变化规律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,提出借助“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”变化规律,调补阴阳的观点。

为了让更多人了解“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”保健养生,董瑞主任医师亲任主编,硕士研究生刘颍利、董莹、王玉辉,主治医师耿占印及北京膏滋堂与北京双艾灸堂总经理董杰为副主编,从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写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,累计三十六篇,将陆续发表,以续读者,请大家多多指正。

大寒历史渊源

大寒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。交接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月20日前后,农历腊月二十六左右,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300°,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“丑”时,到2月3号前后结束。大寒意味着四时的终结和新年的开始。《授时通考•天时》引《三礼义宗》:“大寒为中者,上形于小寒,故谓之大……寒气之逆极,故谓大寒。”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,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,气候特点是雨雪、风大、低温,特别是北部地区,地面积雪不化,一片是冰天雪地的严寒景致,人们需要注意防寒防冻。大寒一过,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,正所谓冬去春来。

古时大寒分为三候:“一候鸡乳,二候征鸟厉疾,三候水泽腹坚。”到了大寒节气,天气遂犯寒冷,但春天即将到来,天地间在积蓄阳气,母鸡下蛋孵小鸡了。鹰隼之类的征鸟,正处在捕食能力最强的状态,整天盘旋在空中到处寻找食物,补充能量抵御严寒。水面的冰是冻的最厚、最结实的时候,也是大人和孩子们在冰上戏耍的最好时机。

大寒民族风俗

1.腊八粥
每年阴历的腊月初八,人们都会吃腊八粥,以庆祝丰收。在河南,腊八粥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节日食宿。当年岳家军讨伐金虏在朱仙镇节节胜利,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来,在回师路上,将士们又饥又饿,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,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,这天是腊月初八。随后岳飞遇害风波亭,为了怀念这位民族英雄,河南人每逢腊八这天,家家都吃腊八粥。《燕京岁时记·腊八粥》“腊八粥者,用黄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红豆、去皮枣泥等,合水煮熟,外用染红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榛穰、松子及白糖、红糖、琐琐葡萄,以作点染。”

2.尾牙祀
尾牙是起源于闽南人们拜土地公做“牙”的习俗。每年初二和十六闽南商人会祭拜土地公,祈求生意红红火火,这就是“做牙”。二月初二是第一个牙期,称为“头牙”。腊月十六是最后一个牙期,称为“尾牙”。到了这一天商人们会杀猪宰羊,宴请员工,犒赏一年来的辛苦。早在清代的《夏门志》中就有相关的记载“十六日,商贾皆祭土神,牲醴极丰。晚宴亲朋,谓之尾牙。”

3.大寒迎年
大寒节气,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。人们开始为过年奔波——赶年集、买年货,写春联,准备各种祭祀供品,扫尘洁物,除旧布新,准备腌制各种腊肠、腊肉,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。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。旧时大寒时节,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,预示着“芝麻开花节节高”。在除夕夜,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,供孩童踩碎,谐音吉祥意“踩岁”,同时以“碎”、“岁”谐音寓意“岁岁平安”,讨得新年好口彩。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。

3.杀年猪
“小寒大寒,杀猪过年”,平时杀猪家里人一时半会吃不完,一般都是卖了换钱花。惟独过年(春节)是个例外,进了腊月,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,为过年包饺子、做菜准备肉料,民间谓之“杀年猪”。东北童谣中说“小孩小孩你别哭,进了腊月就杀猪”,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月就是年”,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喜迎新年的心情。

4.祭灶节
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。传说玉皇大帝派灶神到凡间,监管每家每户的善恶,在腊月二十三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民情,以便于玉皇大帝进行赏罚。因此民间在送灶时,人们往往会在灶王像前的供桌上摆好糖果、清水等,在祭灶时将糖融化, 涂在灶王爷的嘴上,这样灶王爷就不会在玉皇大帝面前讲坏话。到了除夕夜那天,灶王爷会与诸神一起到人间过年,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还有“接灶”的仪式。


致病因素

 
1.风寒邪气
大寒气候干燥寒冷,寒邪过盛,易伤及人体阳气。肺主皮毛,肺卫不固则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、哮喘、过敏性鼻炎等。脾主运化,脾阳受损,运化功能减弱则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、腹泻、纳食不馨等。肾主收藏,肾阳受损,收藏不及,来年生发力量减弱。

2.七情致病
大寒适逢春节前后,春节假期较长,平时工作异常紧张的人一旦清闲下来,不知道该干什么,容易出现抑郁、失落、焦躁等负面情绪。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出现,可以选择走亲访友、读书听歌、旅游观光等方式放松自己的身心,走出工作时那种高度紧张的状态。春节期间少不了亲朋好友欢聚,此时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。尤其是老年人,更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,力求保持心情舒畅、心境平和,使体内的气血和顺,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,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。

大寒养生规律

董瑞院长依据临床经验总结提出“五脏六腑之所喜即养生之所需,五脏六腑之所恶即养生之所忌”。小寒节气,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。在天地肃静的冬季,动物早已居穴冬眠,辛勤了一年的人们也借机休息,小寒犹如黎明前的黑暗,过了小寒,熬过漫长的“数九寒冬”便胜利在望。

起居规律: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,此时正值生机潜伏、万物蛰藏的冬季,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。大寒养生要顺应冬季“藏”的原则,最简单的方法是早睡晚起,每天多睡1小时。早睡可以养人体的阳气,晚起可以养阴气,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,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。对于上班族特别提倡早睡1小时。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不宜过早起床,晨练要推迟一些,最好待日出后再出门。早晨寒气生发,有时还有雾气,极易寒邪侵入。适当泡脚。

饮食规律:大寒期间,天气寒冷,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。适宜多吃些生姜、大葱、辣椒、花椒、桂皮、羊肉等食物,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;饮食不宜过咸,切忌寒冷食品。此时,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都开始上升,饮食上要有所调整,以温性食物和绿色蔬菜为主,如鸡肉、牛肉、白菜、油菜、菠菜、大葱等。小寒时节我们推荐的是进补,但大寒时节却不推荐进补了。而且这个时间段,适量开始减少你的进补量。这是因为春天将至,万物复苏,我们要为春天的阳气生发做准备。

运动规律:俗话说“冬天动一动,少闹一场病;冬天懒一懒,多喝一碗药”。冬季活动、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。在“大寒”节气里,气候一冷一热很容易感冒。所以如果要运动的话,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进行户外锻炼。由于户外气温比室内低,人的韧带弹性和关节柔韧性都没有之前的灵活,为避免造成运动损伤。专家建议冬天在运动前先要做一些运动前的热身准备。

情志规律:所谓“暖身先暖心,心暖则身温”。意思是说心神旺盛,气机通畅,血脉顺和,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,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。因此在大寒时节,我们应安心养性,怡神敛气,尤其是老人家,因今年大寒前后适逢春节,儿孙满堂,此时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,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。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,心境平和,使体内的气血和顺,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,做到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


康益大寒之养生

1.康益冬病夏治:是指在“三伏天”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用药、“三伏天”贴敷及中药外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,临床上适用于哮喘、肺纤维化、肺气肿等肺系疾病,风寒湿痹等关节疾病、泄泻等脾胃疾病。

2.董氏膏方:中国有句谚语“冬令进补,来春打虎”,董氏膏方就是冬令进补方法之一,具有强身防病、治未病及调治慢性病的疗效。膏方是一人一方,需要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调整。

3.康益艾灸:大寒节气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,此后阳气逐渐升发,此时艾灸以肾经为主,以肝经为辅。太溪穴位于足内侧,内踝后方与跟骨跟腱之间的凹陷处,有滋阴益肾、壮阳强腰的作用。肝俞穴位于北部,第9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,有补益肝血、舒经理气的作用。

4.康益艾足浴:足部若不注意保暖,寒邪极易通过脚部侵袭人体,损伤阳气而致病,或使旧病复发、病情加重甚至恶化。俗话说“足乃人之底,一夜一次洗”、“冬天洗脚,丹田温灼”。艾足浴疗法是选择艾草等中草药,加水煎后兑入温水,然后进行泡洗。人体足部有足之三阳经和足之三阴经经过,是人体经络汇聚的地方之一。泡洗后通过点按下肢和足部相关穴位,激发人体潜在的机能,调整身体失衡的状态,达到驱寒散邪,防病治病的效果,有自我保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。尤其适用于手脚冰凉等。该疗法操作简单,方便舒适,效果显著,受到很多患者的喜爱。

5.仙芪扶阳固本丸:该中成药主要是由白人参、淫羊藿、蛤蚧、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白扁豆等中草药组成,具有补肺、健脾、温肾、扶阳固本的功效,适用于肺脾气虚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