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3月6日惊蛰节气。

“不治已病,治未病”是几千年前《黄帝内经》的核心理论,养生康复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,越来越被老百姓认可。首都名中医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、十三届民盟中央常委、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中医膏方专业委员会会长、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院长、中医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董瑞精通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温病条辨》等中医经典,临床一线近四十年,深刻体会到“二十四节气”与“十二时辰”的变化规律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,提出借助“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”变化规律,调补阴阳的观点。
为了让更多人了解“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”保健养生,董瑞主任医师亲任主编,硕士研究生刘颍利、董莹、王玉辉,主治医师耿占印及北京膏滋堂与北京双艾堂总经理董杰为副主编,从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写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,累计三十六篇,将陆续发表,以续读者,请大家多多指正。



惊蛰历史渊源
 
惊蛰,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3个节气,位于公历3月5日左右,太阳到达黄经345°,北斗的斗柄指向丁。惊蛰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3月5日或6日开始,到3月20日或21日结束。陶渊明有诗云“仲春遴时雨,始雷发东隅。”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“二月节,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,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“蛰”的意思是虫子藏起来冬眠,不吃也不动弹。春天渐暖的时候,雷声起,喊醒了蛰于地下冬眠的虫子们,还有世间所有在冬天变得迟缓的万物。所以这天才叫惊蛰。惊蛰是唯一用动物来起名字的那一个。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。惊蛰后,天要暖了,山寺桃李花开,夏天时令的柑桔和杨梅,也开始萌芽了。长江流过之处,已经有了春雷和雨水,而华北的平原,雷声还得再等待些日子呢。
古时将惊蛰分为三候:“一候桃李始华,二候苍庚鸣,三候鹰化为鸠。”这时雨水开始多起来,春暖花开,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;仓庚就是黄鹂,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,嘤其鸣,求其友;而鹰化为鸠,古人称“鸠”为布谷鸟,仲春时因“喙尚柔,不能捕鸟,瞪目忍饥,如痴而化”。到秋天,鸠再化为鹰。
自小寒至谷雨,一百二十日,有八个节气。古人以每五日为一候,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,选了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,应一种花信,称为“二十四番花信”。惊蛰的花信是:“一候桃花,二候杏花,三候蔷薇”。惊蛰后,等候桃花开,再五日,有杏花,而蔷薇开后,就是春分了。


惊蛰民族风俗
 
1.惊蛰吃梨
在民间素有“惊蛰吃梨”的习俗。惊蛰吃梨在祁县民间有这样的故事。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,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,明代洪武初年,带着信、义两个儿子,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、红枣,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,天长日久有了积蓄,在祁县城定居下来。雍正年间,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,正是惊蛰之日,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,先祖贩梨创业,历经艰辛,定居祁县,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,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,努力创业光宗耀祖。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,将开设的字号取名“长源厚”。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,多有“离家创业”之意,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,亦有“努力荣祖”之念。
另外关于惊蛰吃梨还有其他说法。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,意为与害虫别离。春回大地,气候比较干燥,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。生梨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的功效,所以梨特别适合在这个季节食用。

2.“打小人”驱赶霉
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,会平地一声雷,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,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,四处觅食。所以古时惊蛰当日,人们会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角,以香味驱赶蛇、虫、蚊、鼠和霉味,久而久之,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,亦即“打小人”的前身。
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: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,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:“打你个小人头,打到你有气冇定抖,打到你食亲野都呕”的打小人咒语。

3.蒙鼓皮
惊蛰是雷声引起的。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,长了翅膀的大神,一手持锤,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,发出隆隆的雷声。在惊蛰这天,天庭有雷神击天鼓,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。《周礼》云“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。”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,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,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。

致病因素
 
1.风寒邪气
惊蛰节气风邪最为猖狂,《黄帝内经》曰“风为百病之长”,它通过侵犯体表使体表毛窍大开而进入人体,像头部、上肢、背部等人体阳气聚集的部位,很容易受到攻击,出现头痛、头晕、肩背酸痛等不适症状。另外惊蛰节气虽已回暖,但北方冷空气仍较强,气候变化大,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,冷暖变化无常,容易出现“倒春寒”,容易引起腹泻、腹痛等症状。

2.七情致病
中医学认为,肝主生主动,喜条达恶抑郁,故称之为“刚脏”,在五行中属木,为阴中之阳,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。春季阳气生发速度开始快于阴气的速度,肝火也处在了上升的势头,阴血相对不足,容易发生肝火偏盛,情绪激动,大发脾气。尤其是老年人,易发怒,易发生眩晕、中风等疾病。年轻人则因春季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,易出现长痤疮等症状。因此惊蛰节气要学会适当地释放情绪,保持心情舒畅,力戒暴怒或心情抑郁。

惊蛰养生规律
 
董瑞院长依据多年临床经验,总结提出“五脏六腑之所喜即养生之所需,五脏六腑之所恶即养生之所忌”。惊蛰时节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期,气温变化温度大。俗话说“三月的天,小孩的脸”,三月的天说变就变。此时人体肝阳之气渐升,阴血相对不足,易发生肝火偏胜的现象,所惊蛰节气,养生的主要是预防风寒、滋阴养肝。

起居规律
“百草回芽,百病易发。”惊蛰节气除了西北、东北外,我国大部分地方都已是一片融融春光了。气温上升迅速,且冷暖空气交替频繁,这让外邪有机可乘,易引发感冒、流感、宿疾等。此时养护阳气是必不可少的:晚睡早起,最晚不超过11点,最早不超过6点;晨起伸懒腰,促进血液尽快分布到各个经络中去,防受寒感冒;春捂还应继续,不宜过早的穿上单衣、单鞋,捂的重点在于背、腹和足底;如果外出被风吹后出现头痛或者轻度的感冒,可揉搓迎香穴,用热吹风对着大椎穴吹三分钟。同时惊蛰时节也是阴雨季节开始,南方会出现潮湿的情况,所以要保持室内的清爽干燥,这样可以避免湿气重,导致出现风湿疼痛的现象。

饮食规律
惊蛰时节宜少吃油腻和寒凉食物,多吃些有助阳气升发的食物,如香椿、韭菜、葱等都是时令蔬菜,而且具有升发的作用,帮助体内阳气升发。另外春天肝气旺盛,酸性食物会助肝火,肝火过旺则伤及脾胃,食物选择上宜少酸性,多甘性,如大枣、山药等。另外此时气候干燥,容易便秘、咽喉痛,可适当多吃点养阴润燥的食物,如蜂蜜、梨、百合、冰糖等。

情志规律
春天阳气上升,不仅是生理活动受到影响,就连心情也随之波动。“心动则五内俱焚”,容易出现激动易怒、敏感等。此时应勤动脑体、不动心,感觉迟钝些好,不要太纠结于得失名利,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。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,该放下的时候不要舍不得,否则会心动不宁、五脏不安。

运动规律
惊蛰期间,许多地方春暖花开,一抹新绿,空气清新,最适宜在户外锻炼,吐故纳新,调和呼吸。而且春练以小运动为宜,小运动量有利于阳气升发及散冬季蕴伏之气。活动到微出汗为好,如在阳光下散步、快走、体操、瑜伽等。避免大汗淋漓,否则会损伤阳气,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。

康益惊蛰之养生
 
1.康益冬病夏治:是指在“三伏天”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用药、“三伏贴”贴敷及中药外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,临床上适用于哮喘、肺纤维化、肺气肿等肺系疾病,风寒湿痹等关节疾病,泄泻等脾胃疾病。

2.康益艾灸:惊蛰时节,冷暖空气交替频繁,冷空气尽显余威;暖空气实力坚强,百病易发,两者交替作用,易诱发感冒等疾病,因此这时要补充人体阳气,可选择艾灸大椎穴、外关穴、神阙穴。
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。
外关穴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,桡骨与尺骨之间。
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。

3.康益艾足浴:足部若不注意保暖,寒邪极易通过脚部侵袭人体,损伤阳气而致病,或使旧病复发、病情加重甚至恶化。俗话说“足乃人之底,一夜一次洗”、“冬天洗脚,丹田温灼”。艾足浴疗法是选择艾草等中草药,加水煎后兑入温水,然后进行泡洗。人体足部有足之三阳经和足之三阴经经过,是人体经络汇聚的地方之一。泡洗后通过点按下肢和足部相关穴位,激发人体潜在的机能,调整身体失衡的状态,达到驱寒散邪,防病治病的效果,有自我保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。尤其适用于手脚冰凉等。该疗法操作简单,方便舒适,效果显著,受到很多患者的喜爱。

4.仙芪扶阳固本丸:该中成药主要是由白人参、淫羊藿、蛤蚧、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白扁豆等中草药组成,具有补肺、健脾、温肾、扶阳固本的功效,适用于肺脾气虚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