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6月21日夏至节气。

“不治已病,治未病”是几千年前《黄帝内经》的核心理论,养生康复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,越来越被老百姓认可。全国政协委员、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、首都名中医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中医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董瑞精通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温病条辨》等中医经典,临床一线近四十年,深刻体会到“二十四节气”与“十二时辰”的变化规律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,提出借助“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”变化规律,调补阴阳的观点。


为了让更多人了解“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”保健养生,董瑞主任医师亲任主编,硕士研究生刘颍利、董莹、王玉辉,主治医师耿占印及北京膏滋堂与北京双艾灸堂总经理董杰为副主编,从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写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,累计三十六篇,将陆续发表,以续读者,请大家多多指正。
 

夏至历史渊源
夏至古时又称“夏节”、“夏至节”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,交接时间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前后,农历五月初一左右,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90°,到公历的7月5号或6号结束。北斗星的斗柄指向“午”方向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“夏,假也;至,极也;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。”夏为大,至为极,万物到此时壮大繁茂到极点、阳气也达到极致。《恪遵宪度抄本》记载: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”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这时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。而过了夏至这一天,白天就一天比一天短了。

夏至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,空气非常潮湿,出现高温桑拿天气。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,就进入了“三伏”,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气候最炎热的时段。夏至以后天气的阴晴转变特别快,刘禹锡《竹枝词》: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”地面受热强烈,空气对流旺盛,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。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,降雨范围小,人们称夏雨隔田坎。北方气温高,光照足,雨水增多,农作物生长旺盛。

虽然就要进入一年里最热的时候,阴凉却已经悄悄萌生。正如夏日这一天的卦象—“姤”卦。此卦上面为五阳爻,代表此时阳气尚处于强盛时期,下面的一个阴爻则代表阴气的始生。代表着气候炎热,但是也开始出现潮湿的气候。

夏至有三候:“一候鹿角解,二候蝉始鸣,三候半夏生。”夏至时节,鹿的长角因为感觉到阴气开始慢慢脱落;知了在树干上开始没完没了地“说话”;喜欢潮湿的半夏开始若无其事地在沼泽边生长,日头也随之一天天变短。



夏至民族风俗
01夏至食面
民间有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的说法。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记载有“是日,家家俱食冷淘面,即俗说过水面是也……谚云:‘冬至馄饨夏至面’。”夏至时节,小麦丰收,新鲜小麦做的面食筋道好吃,面粉性味甘凉,可养心益肾、健脾厚肠、除热止渴。而夏季天气炎热,人们心火过旺、心旺肾衰,加之夏至时节,天地阳气盛极,阴气始发,人们在这种阴阳交替、阳极阴生的时候,特别容易烦躁。吃性味甘凉的面食,正好可以充分发挥面粉宁心护肾、滋阴除热的作用。

02
夏至祭神祭天
夏至时值麦收,从周代开始,每逢夏至日,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,以祈求消灾年丰。除了祭祀外,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,祈祝国泰民安。到了宋代,从夏至开始,朝中要放假三天。民间每逢夏至日,农民忙于祭祀神灵,祈求风调雨顺。北方人民多求雨,以防干旱;南方人民多求晴,防治涝灾。清朝时冬至去天坛祭天,夏至去地坛祭地。祭天一般是皇帝去亲祭,光绪皇帝多病,也要派近枝王公去代祭。祭地,皇帝一般很少亲临,多是派皇族王爷去代祭了。
“冬至一阳生,夏至一阴生。”这就是中国文化,天寒冷了阳气倒生了,天躁热了阴气倒生了,中国文化讲盛极必衰,物极必反。《清嘉录》说:“夏至日慎起居,禁诅咒,戒剃头。”清朝之前各代朝廷夏至放假一天,宋朝放假三天。夏至在古代是个节日。

03
消夏避伏
古时夏至日,妇女们即互赠折扇、脂粉等什物。《酉阳杂俎·礼异》有云:“夏至日,进扇及粉脂囊,皆有辞。”“扇”借以生风;“粉脂”以之涂抹,防生痱子。古时,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。

04
麦棕与夏至饼
夏至日,江南人不仅食“麦粽”,而且将“麦粽”作为礼物,互相馈赠。农家还擀面为薄饼,烤熟,夹以青菜、豆荚、豆腐、及腊肉等,祭祖后食用,俗谓“夏至饼”。
图片

致病因素
      夏至时节一阴生,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节,人体也处于阴阳变化的重要阶段。俗话说“夏至欲宜节,冬至欲宜绝”。二至是阴阳消长之际,最宜保养精气,不然就会伤及阴阳二气。

1.暑热邪气
夏至天气炎热,长时间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,津液流失过多得不到及时补充,另外夏至后热气降于地面,雨后地上湿气蒸腾,湿热交织,会出现心烦心悸、头晕、恶心、胸闷等中暑症状。夏季人体外热内寒,贪食冷饮、冷食,会损伤脾胃,出现腹痛腹泻等。另外夏日人体腠理开泄,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间,室内外温差过大,人易受风寒湿邪侵袭。

2.七情致病
夏季高温出汗多,汗为心之液,汗出过多会损伤心阴,导致心阴不足,出现心悸心烦症状。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载“心气虚则悲”,心气不足的人,在精神伤容易出现悲伤情绪。因此夏季须培养乐观的性格,心宽喜乐,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”。


夏至养生规律
夏至是“阴阳争,死生分”的时节,俗语说“夏至一阴生”,尽管天气炎热,可大自然阴气已经开始生长。此时盛阳覆盖于其外而阴气始生于其内,喜阳的生物开始死去或凋零而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。在这个阴阳交替的时节,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,所以夏至养生也至关重要。此阶段养生既要保护阳气,更要顺应阴阳的变化特点,使阴阳两气相顺接。中医认为心与夏季相通应,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,《黄帝内经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春夏养阳即是此意,所以夏至养生首重养心。

起居规律
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,宜夜卧早起,睡好“子午觉”。空调的温度不要过低,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。夏天30至60分钟左右适当的午觉是对晚睡早起造成的睡眠不足的补充,时间不宜过长,更不能替代晚上睡眠。

饮食规律
夏至时节暑湿双至,夏至过后阳极阴生,阴气居于内,所以饮食宜清补,要以清心解暑,健脾除湿、增进食欲为目的。夏至饮食宜清淡,适宜吃点苦味食物,勿过咸、过甜,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、生津止渴的食物,如芥菜、苋菜、西红柿、冬瓜、丝瓜、西瓜、海带、紫菜、土豆等食物。不宜厚味肥腻,冷食瓜果应适可而止,以免损伤脾胃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篇》指出:“凡食无强厚味,无以烈味重酒。”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“常宜轻清甜淡之物,大小麦曲,粳米为佳”,又说:“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,多食饭”。

运动规律
在早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散步、太极拳、瑜伽、游泳等运动。运动以不疲劳为度。

情志规律
要保持神清气和,心胸宽阔,才能使精神饱满。若要养心阴,首先要使心神安定。“心静自然凉”,心静就不会生内火,耗伤心阴。在夏至前后,我们最好是安心地静养,不要做劳心劳力的事情,切忌扰乱心神。每日找个安静的地方站站桩,打打坐,或者练练瑜伽,都会帮助我们心平静气。
 

康益夏至之养生
1.康益冬病夏治:是指在“三九”天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用药和“三九”贴敷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,临床上适用于哮喘、肺纤维化、肺气肿等肺系疾病,风寒湿痹等关节疾病、泄泻等脾胃疾病。夏至一阴生,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期,应遵循春夏养阳的原则,保养好阳气。

2.康益艾灸:夏至是一年中阳极阴生的时节,此时需要养护阳气,以防寒邪留滞。阳气不足、怕冷、手脚凉的人群,可在夏至进行艾灸,选择足三里、神阙等穴位。

3.康益足浴:俗话说“足乃人之底,一夜一次洗”、“冬天洗脚,丹田温灼”。艾足浴疗法是选择艾草等中草药,加水煎后兑入温水,然后进行泡洗。人体足部有足之三阳经和足之三阴经经过,是人体经络汇聚的地方之一。泡洗后通过点按下肢和足部相关穴位,激发人体潜在的机能,调整身体失衡的状态,达到驱寒散邪,防病治病的效果,有自我保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。尤其适用于手脚冰凉等。该疗法操作简单,方便舒适,效果显著,受到很多患者的喜爱。

4.仙芪扶阳固本丸:该中成药主要是由白人参、淫羊藿、蛤蚧、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白扁豆等中草药组成,具有补肺、健脾、温肾、扶阳固本的功效,适用于肺脾气虚证。